我为啥和他对撇子-ag贵宾会

我为啥和他对撇子
2023/03/14 逄春阶

与贾振鑫初识于北京,作为代表,我和他一起参加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;再识于去年九月的曲阜尼山论坛。交谈虽不多,但总觉得笑眯眯的贾先生很对脾气,土话叫很对撇子。但说不出“对”在哪儿,去年年底疫情最吃紧的时候他寄来新著《山东快书发展史考论》(以下简称《考论》),方恍然大悟,原来山东快书让我们亲近。

我喜欢听山东快书,安丘老乡、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孙镇业的《武松传》就不用说了。当年,山东快书全国比赛在济南举行,我是场场不落。听过阴军先生的《防控疫情如何做》,风趣幽默的段子,让人忍俊不禁中思索。真没想到贾振鑫会说山东快书,还带着节目上过央视呢。他的《考论》自然掺了些个人的体悟。

“也读过一些与山东快书艺术相关的专著或论述,印象中专门对其发展史考察论证的,贾振鑫似乎是‘第一个吃螃蟹者。’”这是著名曲艺作家、文艺评论家孙立生为《考论》写的序言中的话。我完全同意孙先生的判断,孙先生聪明,话到嘴边留半句,还加了个“似乎”,完全可以去掉(孙先生,是也不是?)。山东快书靠嘴说,比的是嘴上功夫,台上说得天花乱坠,可是一动笔写就傻眼了。而考证,那更是难上加难。贾振鑫积数年之功,北上南下搞田野调查,爬梳尘封的史料,从而对山东快书源流、民间传说、艺术现象、发展成就进行了比较翔实的考证分析,厘清了山东快书的发展脉络,这对其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探究解读很有价值。普通读者要了解山东快书的前世今生,也能从《考论》中淘到好东西。

这是一本致敬之书。我能感受到,贾振鑫字里行间的排兵布阵,都是在向山东快书致敬,向山东快书的创始人和传人致敬。《考论》对高(元钧)、杨(立德)、于(传宾)三大流派的形成、风格特点、传承流变的论述,勾勒出流派的源流、流向、流速、流布、流风、流势等轮廓,并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他们各自的特点,比如高派的“口风甜”“形体美”“演得像”“自带笑”,杨派的“乡风浓郁”“说书味重”“音韵感强”“诙谐俏皮”,于派的“四页板伴奏”“擅使‘趟口’的创作”“粗犷质朴的表演”等,都持之有故,论述充分,特别是对于派的梳理,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。比如对即兴编、即兴演的“趟口”的肯定,并分析于派“趟口”作为他们惯用的创作思维方式,根源在他们杂糅了淮海大鼓、山东落子、山东大鼓、河西大鼓等曲种元素,是从自发到自觉的“艺术积累”所致等。

《考论》是本求实、求真之书。提出的论断,都不是空泛结论,而是有根有据,有现实针对性和批评性。比如他说到当前山东快书的发展瓶颈,除了大环境等因素外,还有演员自己的原因:“艺术实践中,有些演员一旦有了些名气,由原来的‘我要演’变成了‘你要我演’,保守观念随之‘附身’,‘固步自封,停滞不前’变成了习惯。更有甚者,患上了‘新作品恐惧症’,害怕失败,不敢排演新作品,只凭着个人经典唱段的重复而‘安稳度日’,以期保持个人的名声。可是越怕失败就越失败。当观众日久生厌,对他们屈指可数的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,失去市场和观众已是必然的结果。如此一来,业务原地踏步,对山东快书没有了热爱,只有应付;没有了奉献,只有索取;没有了创新,只有守旧。究其根本,是保守思想、陈腐观念作祟的结果。此病根不除,阻碍了他们个人进步,更影响了山东快书事业的整体发展。”这些话发人深省,不独山东快书如此,可以扩而大之。

这本《考论》是专著,又不同于一般书斋里憋出的专著,因为有田野调查的环节,自然就多了些人气和地气,比如在田野调查时遇到的一些情景,都在书中留痕。又比如提到“不了的乡情永远的乡音——纪念孙镇业先生山东快书研讨会”时,贾振鑫专门在括号里加上孙镇业先生去世的时间:“2010年11月10日凌晨4点”。看到这里我怦然心动,因为在那个时间段,我跟孙先生通过一次长长的电话,还约好了要采访,不料他猝然去世,成一大憾事。

当然,《考论》还有完善空间,相信贾振鑫还会继续“考”下去,“考”出完美或者接近完美的境界。再见到他,一定听他给我说一段山东快书,听听还是不是那个老味道,有没有新东西。

(作者系山东省第一批签约艺术评论家,中国作协会员,大众日报高级编辑)

网站地图